“敢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本色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体会
2015年07月16日
杨 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深化改革,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为理想,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三年来,中央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以争朝夕的干劲取得了初步成果,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开展了惩治腐败的工作,一大批腐败份子绳之以法,深得民心。我认为,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表现出的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精神、气魄,正是拥有94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所在,正是对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的最好诠释。最近我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更是充满深切感触,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体现的是抛头颅撒热血、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而和平建设时期,则体现在敢于面对难题,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
一、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民族层面的责任感。2012年11月15日,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谈到:“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他谈到,这个责任是对民族的责任,是对人民的责任,是对党的责任。读到这里,回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定位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正是共产党人的这种责任感,才决定了共产党人敢于在民族危机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为民族的解放努力奋斗。也正是这种责任感,新中国成立来,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走上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
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更加凸显出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精神。在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担当”这个词语经常可见,他反复强调“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在深化改革上,他亲自挂帅“深改”小组组长,啃“硬骨头”、涉“险滩”,带头攻坚克难;在惩贪肃纪上,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以反“四风”为抓手,坚决克服干部作风上的顽瘴痼疾。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作为一个共产党人,能直接传递到内心的首先就是沉甸甸的责任感,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
早在2010年,作为当时的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
在2013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特别强调了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这两条,认为这是当前干部队伍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他说:“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他引用古语说:“‘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所以,在当前的新常态,我们党的干部要有担当精神,把解决问题化作发展的机遇,把攻坚克难作为工作的亮点,不避事、不怕事,敢担事,能成事,这才是新时期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精神状态。
当前,我们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细细分析“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就能看出,担当精神的重要性,担当精神的时代必要性。
我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一定能够取得两个“百年目标”的胜利,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