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两学一做 > 第三专题

“两学一做”第三阶段学习体会(进修部党支部)

2016年10月11日    

  9月19-23日,进修部党支部按照学院党委安排开展了“两学一做”第三阶段集中学习活动。本次活动以“讲道德、有品行”为主要内容,重点学习了《廉洁自律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好干部”“四有好教师”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现将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什么是道德?学习了以上文件和讲话后,理解了道德是个人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的集合。或者可以说,道德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体现。

  第一,在个人修身立世层面,道德的最基本底线是廉洁自律。自律是内在的品行修养,廉洁是由之外化的一种生活方式。马克思曾经提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没有了自律的道德,是不稳定、不安全的。而廉洁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为不贪腐、不受贿,廉洁更应当体现为及时清理心灵灰尘、摈除贪念和私欲的精神境界。

  第二,在社会规范建设层面,道德具有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一个嵌入公共生活的中国公民提出了基本道德要求。仔细品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既有对传统伦理的传承,又有对西方价值观的吸纳,既涵盖了关乎国家认同的理性,又囊括了由社会交往带出的情感。

  第三,在工作与职业层面,道德更多体现为一种实践精神。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教育系统工作者的道德情操有着极高的期望,尤其是期望教师能够在个人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政治道德等方方面面都做出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一提法将道德情操放在扎实学识的前面,并非没有深意。教师的职业道德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软规范,又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力量。

  那么,作为教育系统工作者的一名普通党员,应当如何实现道德的知行合一,做到“讲道德、有品行”?

  第一,身正心正,以廉洁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与金融、证券、建筑设计等高薪行业相比,教育系统的待遇水平并不占明显优势。但是,衡量一份工作、一份事业的含金量,不能以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应当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宁静致远意味着经年的责任和付出,但同时也是一种回馈与长情。应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做到规范言行,不染不良习气;见微知著,不存私欲杂念;修身养性,以纯净的灵魂奉献教育。

  第二,严谨治学,以务实态度做好本职工作。道德是可以用来把握现实的特殊方式,其落脚点是日常工作与生活。对于教师而言,良好德行的土壤应是其所具备的文化自觉和知识基础。要做到学而不厌,锲而不舍,永远保持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求;努力精通业务,扎实做好每一个工作细节,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心无杂念,全情投入,用身心去感受时代发展中的教育脉搏。

  第三,追求进步,以道德自觉培育人生幸福感。即便是有了具体化的道德标准,道德认知与实践仍然是高度个人化的事情。很多时候,个人对道德是非的判断是理性的,而对道德实践中利益得失的权衡是感性的。当道德不再停留在理念、信仰或口号层面,当道德牵扯到牺牲自我利益去成全他人,就可能出现表里不一的“道德虚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德推脱”,以及感性与理性冲突的“道德焦虑”。借此次学习机会,我反问自己,“你是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吗”,我可以自信地回答“不是”;再反问自己,“你是一个高道德水准的人吗”,答案就变得不那么自信。究其原因,以往我的道德品行主要靠做人的基本良心和羞耻心,指导原则是消极、被动的道德观,即“不做没道德的事情就是有道德”。通过此次学习,我认识到,真正的“讲道德、有品行”,应当是自律、博爱的主动与自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要不断追求更高道德标准,并体会这个过程带来的幸福感和精神富足。

欢迎,$currentLoginUser.name

教职工号:$currentLoginUser.login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