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院史钩沉 > 访谈征文

50周年校庆征文: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摇篮(邸鸿勋)

2021年10月12日    

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摇篮

邸鸿勋

我是在国家教委决定恢复、重建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现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不久,被调入学院工作的。在学院近8年,学到了许多东西,做了一些工作,是我一生中在教育管理研究方面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主要时期,有诸多收获和体会。

一、学院是培养教育管理人才、进行教育管理研究的圣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是我国专门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最高学府。这是由学院的宗旨、任务、目标和地位决定的。她主要的任务是对在职教育管理工作者,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工作者、高等学校和重点中学的领导者,进行在岗、转岗或上岗培训。她直接、间接地培养、提高、造就着各类教育管理人才。她是中央教育部直接管理的学院,在我国教育管理人才培训体系中列居首位;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体系中处于高层和中心的地位。

学院汇聚和联系着广大的教育管理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者和管理教育工作者队伍。学院还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还联系着教育管理的全国性、群众性研究团体,联系着广大的教育管理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因此,学院具有作为教育管理研究基地和中心的地位和条件。

 学院具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早在198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世界教育与技术大会”,根据我的研究成果,特邀出席大会作学术报告。此后,通过教委等方面的协议、项目等,学院更频繁、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之,学院由于其性质、功能及其具有的地位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等原因,必然会是培养、造就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的摇篮,是进行教育管理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教育的圣地。

二、学院努力为人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

“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了“科学的春天”。当时,国家教委成立中央教育行政学院,要调一位正处干部,提副司局级,领导找到了我,我表示,“服从组织调动,但希望从事科研,不任行政职务。”这样,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的位置调任行政学院作研究室主任,学院实现了我“搞科研、做贡献、当专家”的志愿。

调入学院后,在国家教委和学院党政领导和同事门的支持下,我积极参与学院筹建工作,负责了首期培训班,着重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依据学院的性质、宗旨、目标和条件,主要在教育管理研究的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服从工作需要,负责第一期培训班的筹备与开办工作,与学员同学习、同活动、同吃、同住。在送走学员后,编辑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论文集。

接着,1983年春,申请、成立教育管理研究室,我专职从事科学研究,并全面负责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明确研究室的方向、任务、目标,带领全室进行教育管理科学研究。开展了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学校领导者素质及校长负责制、管理人才与管理教育等实践课题的研究;与全国同行一起,进行《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大辞典》教育管理卷、《教育管理辞典》、《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教程》等理论研究和编写工作,发挥了中心和骨干作用。

特别是,我倡议成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推动、组织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1983年,在全国教育科研“六五”规划会议上,教育部领导把“教育管理研究”课题项目交给我院。我在主持、召开课题项目会议上,提出:为了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课题研究,特别是为了推动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发起成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此倡议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并一致推举由我院负责筹备成立。我们在京、津、宁、沪、杭、粤、辽、吉等省市调研、酝酿的基础上,由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管理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以学院为主的研究会筹备组。1984年,正式成立了以国家教委和学院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首届选我、第二届选李冀副院长等,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秘书处一直设在学院。我在具体主持研究会工作期间,强调研究会的学术性、研究性和群众性; 热心组织、服务和奉献;推动、组织多种课题研究;联系实际,策划课题;分工牵头,合作研究;以文会友,加强研讨;促进改革,多出成果。在此时期,我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组织、服务工作,对发挥研究会的作用,组织、推动广泛研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服务研究会、服务新学科发展、服务学科队伍建设和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学院工作期间,我积极参与创办、并负责编辑《教育管理研究》学术刊物,交流、宣传、推广研究成果,推动教育管理科学研究。后来,改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公开出版,她越来越广泛、深远的发挥着作用。

还承担了国家教委、研究会等方面交给学院的科学研究、审编教材等任务。

在学院期间,是我专职从事教育管理科学研究的时期,是出成果和在专业技术上成长的主要时期,是为国家做贡献的基础时期。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80年代在学院,以及此后在工作之余我进行了大量的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作出了应有的成绩和贡献。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或副主编著作《教育管理辞典》等12部;参与他人主编的著作16部。

在我正当出成果、作贡献的高峰时期,组织决定支援兄弟部门,调国家轻工业部,任教育司负责人;后又受国务院有关领导指示,指导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的教育等工作,兼任延安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在管理工作中,不仅以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而且以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理论作指导,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学习和研究。

所有上述的一切,都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在学院形成的理念、思想、成果、经验等分不开,是学习、研究的科学精神在新情况下的继续。而且,在学院,与学员的共同学习、与院内外同行的亲密合作、潜心的研究、艰辛的劳动、丰硕的成果等等,都铭记在心,永远怀念。

(本文作者曾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工作)

欢迎,$currentLoginUser.name

教职工号:$currentLoginUser.login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