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院史钩沉 > 访谈征文

围绕教学培训中心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访原学院副院长高聚慧(包金玲)

2021年10月11日    

围绕教学培训中心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访原学院副院长高聚慧

包金玲

在学院50周年校庆前夕,我们于8月2日采访了学院原主管后勤副院长高聚慧高聚慧同志于1993年来学院主持后勤基建工作。在他来学院工作六年多的时间里,学院顺利实现了新院址的选址及其基建工程建设,实行了后勤服务管理规范化和正规化,解决了全体教职工住房问题,改善了教职工生活福利待遇。

 

回顾当时学院选择新院址、以及南迁工作的情景时,高聚慧深有感触地说,谈起南迁工作,只有一个字最能概括,那就是一个‘难’字”。首先,作为事业单位,我们缺乏工程技术人员,这是一大难题;工程建设需要很大一比投入,而学院资金非常紧张,这又是一大难题;新院址选择了大兴,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方面几乎还没有头绪,这还是一个难题;最大的困难来自学院南迁工作上方方面面意见不统一。如果说学院在1955年,从无到有,开创了专门从事教育管理干部事业,为学院历史上“第一次创业”,那么,以适度超前标准设计学院基本建设,应该也算得上是学院历史上的“第二次创业”。高聚慧坚持认为建立一个高标准的校长大厦是学院今后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不影响学院教学培训工作的前提下,学院从1996年开始,具体实施南院新址建设。通过积极争取教育部领导的支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合作支持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学院南迁的基础工程建设,学院于1998年顺利完成整体搬迁工作。事实证明,当时采取适度超前标准建设校长大厦,为学院开展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事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南迁工作小组在新院址设计方案的确立、施工队伍的选择、材料的采购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他们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勤俭节约,尽量作到少投入高产出,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如在采购上做到了货比三家,择优选取。鉴于当时学院自身缺乏基建工程人才,就采取了依靠外部基建专家搞建设的措施,虚心向有关专家请教;在操作过程中做到了精心组织和实施;利用社会上竞争因素,争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质量的产出。

南迁工作开始后,高聚慧带领工作小组成员全身心投入于南迁工作当中。当时学院各方面基础还比较差,需要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首先,新院址建设离不开大兴地方政府的支持,还要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为此,为了工程按期进展,高聚慧带领工作人员,以诚心感动了职能部门,使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办齐的手续,利用很短的时间就办齐了。当时正赶上从北院到南院有两段高速公路(八达岭高速和京开高速)在建设,工作小组的公务车性能比较差,车子经常开到半道就抛锚,因此,高聚慧从那时开始炼就了在车上睡觉的本领。可以想象,学院能够按期顺利搬迁,工程保质保量,高聚慧带领南迁工作小组成员的确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硬件建设搞好后,接着就面临着如何搞好软件建设的问题。行政学院复办以来近10年的时间里,受当时办学条件限制,地理位置偏远等特殊条件的困扰,长期以来,后勤工作与教学培训中心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甚至各行其是。当利用三年时间里顺利完成学院院址搬迁工作之后,学院领导班子尤其是主管后勤工作的高聚慧,想的比较多的就是如何针对学院发展的新形势,尽快扭转后勤工作的工作定位,使其从自我服务转变为围绕教学培训中心工作服务。为此,高聚慧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提出了三方面的口号,具体推进这项工作的进展。

第一个口号是,确立“三个服务”思想。高聚慧认为,后勤工作一定要牢牢树立服务的思想。为教学服务,为学院发展服务,为全体教职工服务,即确立“三个服务”思想。在北院时我们的后勤服务有“西山口水平”的说法,这是由于当时学院的后勤服务条件的确非常有限,虽然大家也很尽心,但是无论在服务意识还是服务水平上还需要很大的改进。

这一指导思想在当时也是经过反复的讨论才确定的,而且也是经过反反复复的做思想工作,甚至提出了“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强硬措施。可见,实现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实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一个观念意识的牢固确立不是通过一、两个会议就能得以确立的,而且服务工作又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服务意识在后勤职工头脑当中扎不下根,那么所提出的口号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个口号是 “借梯子上房”校长厦要想从“西山口水平”转变到“现代宾馆式服务水平”,靠职工们自己摸索会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在管理上采取了“借梯子上房”的策略,即聘请了一家物业公司,采取“传、帮、带”方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借用别人已经成熟的一套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直接运用到我们的管理工作中,以实现学院后勤服务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这一措施开始运做时也有一些职工在思想上想不开,但是,随着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想法很快就消失了。

在物业公司的“传、帮、带”作用下,通过“师傅带徒弟”方式,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将别人的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服务的框架结构,机构的设置等很好地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当中,后勤职工的服务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样,仅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后勤服务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第三个口号是“苦炼内功,狠抓员工培训”开展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培训以及在后勤很多岗位上进行了大范围的服务技能竞赛。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使员工的服务能力逐步得到了提升,他们的工作也不断得到了参训学员的认可和褒奖。

通过确立“三个服务”思想,“苦炼内功,提升水平”,用了两到三年时间,逐步树立了围绕教学培训中心工作的服务意识,端正了服务态度,增强了管理意识,整体提升了后勤服务的水平。

高聚慧认为自己在学院工作近六年的时间里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建立新院址,为学院提供了发展的平台;第二件事情是解决了教职工住房问题;第三件事情是提高了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说起职工住房问题,高聚慧很有感触,他说,当时在北院期间,学院只有昌平县城内的28楼,市区内只有十几套住房。住房问题非常突出,职工们非常迫切要求在市区内分到住房。不少骨干力量因分不到市区内房子而纷纷离开了学院。随着院址搬迁,大家希望在市区内分到住房的愿望更加迫切。对此,学院下了很大的决心,想了很多办法,为大家解决住房问题。首先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在争取教育部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多方调查比较,最后考虑到草桥既处在城区又离单位比较近,就在草桥为职工买了几十套住房;同时还在大兴买了20套住房,从整体上解决了教职工的住房问题。通过住房的改善,即稳定了队伍,又使教职工有了安定的生活条件,更好地投入工作。

当谈到自己初到学院时的印象时,他说,他来学院的第一天,正赶上学院为教职工分苹果,当他看到有些职工因苹果的大小而争吵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意识到,当时学院工资非常低,一年到头也就发几百元的奖金,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比较低,因而,一筐苹果在当时来讲是很被大家看重的。这些印象也更加坚定了他在建设新院址时,坚持为学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全体教职工谋得更大利益的思想。事实表明,通过大厦运营正规化,教职工福利待遇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对高聚慧的采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南迁前后学院发展历史上一段艰辛创业的岁月,更加珍惜今日学院发展的良好态势。可以说,学院从“昌平园”到大兴新址建设,应是学院发展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适值学院办学50华诞之际,系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作为学院的每一个成员有义务有责任用心维护我们的事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了学院更加辉煌的明天做出各自的努力。

欢迎,$currentLoginUser.name

教职工号:$currentLoginUser.login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