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培训创新论坛

中小学校长培训需求调查分析(节选)

2019年10月08日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全面提高校长素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了解中小学校长培训需求是做好校长培训工作的前提。只有“按需施训”,才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长培训需求,为各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等教学培训活动提供参考,同时为构建适应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提供第一手材料。

  本研究基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侧重组织与岗位需求的校长需求设计了调查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动态班”等各类中小学校长培训班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被调查其中回收中小学校长有效问卷440份。本研究对中小学校长需要提高的能力与知识进行了调查,并从学段、城乡、区域、专业成长阶段、岗位等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以《专业标准》为依据设置培训课程等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本次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从学段来看,小学校长近60%),初中校长近25%,高中校长近15%。从城乡来看,城区校长占46.70%,镇区校长占26.65%,乡村校长占26.65%)。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校长占62.47%,东部校长占25.19%,中部校长占12.34%。从专业成长阶段来看,任职0-5年的校长占49.77%,任职6-10年21.53%,任职10年以上28.70%。从岗位来看,正职校长占69.47%,教学副校长占14.60%,其他岗位校长15.93%。

  二、调查结论

  1、从《专业标准》角度讲,中小学校长都非常关注学校发展策划能力、校园文化建设能力、教学与课程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政策分析与运用能力、师德建设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学校常规管理能力、学校制度设计能力、处理家校关系能力等关注度较低。从多维度数据比较来看,各类校长对需要提高能力的认识基本一致,在数据上没有显著差异;九年与十二年一贯、东部地区校长与任职10年以上校长,相比较其他维度数据而言,对校园文化建设能力提高的需求较低。

  2、在规划学校发展方面,优秀学校校长办学经验、义务教育学校规划与发展、国内外学校改革发展趋势是校长最需要培训的内容。从多维数据比较来看,城区、东部地区、任职10年以上的校长及其他职务校级领导,由于学校与自身发展都有非常好的经验与基础,发展遇到“瓶颈”,就需要跳出学校看学校,了解国内外学校改革发展的趋势,因此他们对义务学校规划与发展方面知识需求相对较低,都渴望通过培训获得国内外学校改革发展趋势方面的知识;由于内存校长所处环境中各角色的法制意识还很淡薄,校长需要从政府、社会、家长中争取学校合法权利,用法律法规治理学校,因此,农村校长对学校法律法规的培训需求较强。

  3、在营造育人文化方面,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校长最需培训的内容。从多维数据比较来看,农村校长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等现象的发展,农村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在今后的农村校长培训中应重点关注。。

  4、在领导课程教学方面,创新教育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本课程建设是校长最需培训的内容。从多维数据比较来看,校长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本课程建设等的认识差别较大。初中与高中、镇区、农村、西部地区校长、副校长等比较看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学、九年与十二年一贯制、中部地区、任职6-10年校长比较看重校本课程建设。

  5、在引领教师成长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身心健康与权益保护、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校长最需培训的内容。教育局长更看重校长的师德建设。从多维数据比较来看,农村校长更注重教师身心健康与权益保护。城区校长更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

  6、在优化内部管理方面,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依法治校与学校制度建设是校长最需培训的内容。教育局长的观点与校长需求基本一致,但更强调依法治校与学校制度建设。从多维数据比较来看,镇区、西部、任职0-5年、任职6-10年的校长及副校长相对更注重依法治校与学校制度建设。

  7、在调适外部环境方面,除初中与高中校长相对比较关注学校公共关系理论与方法外,从各维度角度分析校长们的需求,与总体需求几乎完全一致,家校共育、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校长最需培训的内容。

  8、在培训方法方面,60%以上的校长认为应以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研讨法为主;在培训师资方面,教育领域专家与知名学校校长最受欢迎,文化学者与教育行政官员次之。培训课程设置上,实践类课程数量应大于理论类课程,理论类课程数量大于政策类课程;培训师资的聘请数量顺序也应为教育领域专家、知名校长、文化学者、教育行政官员。

  9、研讨话题与培训成果应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重在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与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发展。

  三、对策建议

  1、以《专业标准》为依据,实施中小学校长标准化培训。从国际上来看,目前英国、美国、新西兰等国都是根据校长专业标准中的“知识”维度的标准确定校长培训课程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专业标准》所提供的知识框架,符合校长的职业角色、主要工作任务与培训需求。从政策角度看,《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本标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2、以专业职责为抓手,精心设计课程单元主题。《专业标准》按照校长的职业角色等把校长专业职责分为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六个方面,比较全面囊括了校长所有职责。每类培训班课程设置应根据培训时间,在课程单元设计中突出其中的若干个主题。可以有“全”或“深”两个方向。“全”就是在各类培训班中,六个方面都涉及到。“深”就是侧重其中的一到两个专题,对专题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深入的培训与研究。从纵向上形成一个系列,不但使培训整体上具有系列性、主题性,课程更具模块化,也有利于研究人员调研报告的撰写等。

  3、深化培训需求调研,科学应用调研结果。从调查结果可知,校长们期望的培训师资依次为教育领域专家、知名学校校长、文化学者、教育行政官员。喜欢的培训方法为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考察)、研讨法。在课程设置中,应把课程按照内容类型与方法进行分类。如按课程内容分为理论类、实践类、通识类、政策类等;按培训方法分类为讲授、研讨、体验式、案例教学类等。课程分类后,有利于避免某一类课程过多或各类别比例与校长需求颠倒的情况。同时,尽量减少讲授类课程数量,增加选修,扩大研讨式、体验式课程数量,满足校长多样化需求,避免“千课一面”与“因人设课”等。既要注重培训需求的共性,又要关注到其差异性与多样性。研讨式课程的增加,既增加了培训的互动性,又充分利用与挖掘了学员资源。

  4、注重实践与问题导向,加强培训指导与引领提升。校长们在培训中需要的知识关键是“有用”的知识,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性知识,而不是纯理论的学术性知识,也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政策解读。不能狭隘的理解这里的实践性知识。这里的实践性知识应该是能帮助校长解决现实问题与困惑,提升专业水平的知识,既包括现实的、具体的操作性知识与经验积累,也包括能改变校长思维方式和办学理念的理论知识,甚至是抽象度很高的理论知识。实践应该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应是实践基础上的提升。课程设计人员在设置每门课时应始终绷着“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两根弦,课程要帮着校长们聚焦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在实践中有何表现,如何提升解决的思路与高度。考察类实践课程,要突出主题与考察目的,加强规划、指导与理论提升,不是为了考察而考察,避免“走马观花”与把“指挥棒”交给参观学校的情况,介绍内容的多少全凭参观学校的介绍人员,脱离课程规划,缺少理论高度。

  5、聚集研究力量,增强培训中的“问题挖掘”与应变能力。从以上调查来看,学校管理中的实践问题与困惑、当前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是校长们最为关心的研讨话题。但具体是哪些问题与话题,需要通过报名时的书面调查、训中的分班研讨等进行聚焦、排序,并对共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找到分类解决的原则与办法。这就需要聚集研究力量,增强“挖掘问题”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培训中快速反应与体现。研究学校改进方案设计是校长们最期望的培训成果展现形式。若能对这些方案进行典型案例遴选,并在培训中设置点评环节等,肯定会大大提高培训质量。若能再进行训后跟踪与培训成果的二次开发,则对提高培训质量打造培训品牌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应改变培训成果展现形式,加强培训成果开发利用。

  6、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引导学校间“结对”交流。随着互联网及培训的快速发展,校长培训也必将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员为中心”,为学员提供全方位、持续的培训学习服务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更多的是一个具有强烈学习氛围、强制化的学习状态、实现真实有效互动的平台。长期的培训实践证明,受训对象间的“结对帮扶”是非常有效的培训模式之一。若在培训中,通过课程与教学活动设计,实现学校间帮扶结对,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平台作用,扩大培训影响力,使短期培训变成一种长期行为,切实提高培训效果。结对过程要有精心的教学策划与设计,可包括报名、部分典型筛选、专家点评、双向互动选择等。经过长时间积累,甚至可以举办结对学校论坛等活动,总结经验,扩大影响,提高质量。

  

欢迎,$currentLoginUser.name

教职工号:$currentLoginUser.login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