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媒体报道:从“接受式学习”到“平等式对话”
2021年10月15日
校长论坛:从“接受式学习”到“平等式对话”
唐景莉 沈祖芸 杨晨光
(《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19日)
从北京的宽沟到钓鱼台,再到上海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一路走来,中国大学校长收获的是宝贵的理念和深刻的启迪。
围绕“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这一宗旨,中外校长们共同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共同思考高等教育发展的行动策略,共同交流各自学校的办学经验。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举办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论坛的举办,体现了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拓宽了大学校长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对记者说,本届论坛请来的大学比较多元化,分布更加广泛,形式也更加新颖和丰富。记得第一届论坛时哈佛大学校长整整讲了两个小时,到第二届主旨演讲嘉宾的时间为一小时,而留出更多的时间作交流,本届论坛更加强化了交流的作用,丰富的圆桌论坛、平行论坛和咖啡茶座,让校长们能有充分的时间展开深入探讨,尤其是议程还安排了那么多校长的参观考察,作为考察地点我们备感荣幸。从“接受式学习”到“平等式对话”,论坛处处体现着“新”和“活”。
与王生洪有着同样感受的是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交换意见、分享经验、思想碰撞,一周的论坛让他体会颇深:“国内同行给了我们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国外校长让我们不出国门就感受到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勃勃生机。无论是理念的探讨,还是措施的制定,甚至是一场场记者见面会,立体式的接触让我们不断打开思想壁垒,领略不同思维的‘交叉’,收获很大。”
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认为,论坛开拓了我们的思路,我和许多校长交流探讨,大家都认为高校服务地方,必须弄清楚地方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以前高校和地方联系不多,现在有了很大转变,这是一种为地方服务的好形式。高校的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点差距,高校研究许多是基础性研究,不是很有目的性,地方上的人很实际。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提到的一个观点对徐明稚很有启发——成果转化最重要的是人的转移,人不转移成果就很难转化。因为科技的东西要不断开发,在应用的过程中急需要开发,所以一定是人的转移,人要离开学校办企业。现在这种意识在中国比较缺乏,教师们不太愿意离开学校。徐明稚认为应该鼓励教师走——转化里面最痛苦的过程就是这样,企业希望把成果买断,然后就可以生产,买断后教授就不管了,即使后面企业的运作还需要人。教授缺乏风险意识。大学校园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很重要。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参与了前两届论坛的筹备工作,对于其中的变化深有感触,他说,前两届论坛都是我们先列个名单,然后去邀请外国大学,第三届论坛许多大学校长都是主动要来,宁肯自己花钱也要来。郝平认为,这充分说明论坛已经成为品牌,成为平台,让我们及时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和信息,而外国名校来也是为了寻找合作机会,而在以前他们并不太在意。
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说,高校要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社会服务。论坛的许多报告水平比较高,反映了各个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一些做法,报告有一定的引领意识,论坛提供了大范围、长时间交流的机会。一些小规模的圆桌会议、平行论坛效果很好,这种形式应该发展下去,甚至比例要大一点。
本届论坛领导小组副组长、秘书长、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郑树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两年一届的论坛成为中外大学校长交流治校经验、分享办学理念的窗口和平台。通过平行论坛、圆桌会议、专题研究等活动,中外大学校长展示了各自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了解各种动态,建立密切联系,共同探讨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应当说,论坛的集聚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次次的演讲,一次次的提问,一次次的交流,短短7天,中外大学校长感受到思维的“高峰体验”。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王旭明主持的18场校长见面会,20多位中外校长轮番亮相,成为本届论坛的美好记忆和难忘经历。
一次次的采访,一次次的写作,一次次的熬夜,短短7天,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也经历了“新闻大战”。本报采访组40篇3万余字的报道,正确引领了教育报道的舆论导向,体现了专业媒体的独特视角,受到各方关注和好评。
智慧,从来都是激情的迸发;创新,必然都是思想的飞翔。两年一届的论坛,让中外校长们享受到精神大餐,更意识到面对挑战重任在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山红红担任校长刚好整整一年。作为参会中方校长中唯一的一位女校长,谈到第一次参加论坛最大感受,她用了两个字“压力”;
连续参加三届校长论坛的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的最大体会则是“责任”——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给中国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身在西部高校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
对于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而言,此次论坛汲取到的国际经验不仅是启迪,更带来一种“紧迫感”——高校如何走到社会发展的中心这一命题,始终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破解。
与世界对话,话高教未来。在通向未来的路上,我们的大学,将与真理同在!我们的教育,将与和谐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