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院史钩沉 > 访谈征文

桑榆未晚霞满天——访教育行政学院首届学员刘英杰(路娜)

2021年10月11日    

桑榆未晚霞满天

——访教育行政学院首届学员刘英杰

 

在中国教育领域学术著作的浩瀚之海中,有一部被人们称道的著作——《中国教育大事典》。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反映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历史的大型资料工具书。全书共四册,合计2000多个事目,700多万字,800多幅照片,跨越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至今数百年的历史时期。这套丛书历时十余年才编纂完成,而它的主编就是我院首届毕业学员,今年已经年逾八旬的刘英杰先生。

四月的一个周末下午,我们一行四人来到刘英杰先生的家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为我们开门的正是先生,首先传出先生朗朗的笑声,他礼让我们一一进入书房,便亲自张罗着倒水、泡茶、拿水果,好客之情溢于言表。这位83岁的老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精气神。先生的书房清新雅致,一面倚墙而立高近两米的书柜便占去了房间的大部分面积,对面的墙上悬着一幅先生的书法作品,笔法顿挫有致,颇见功力。临窗的老式书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滴翠的盆栽和一部印着国家三代领导人的纪念台历,是它们伴随着先生日夜笔耕不辍、编书立说。

我们的谈话从一幅老照片开始:1957年5月29日,刚留校任教不久的刘英杰和教育行政学院的第二届共一千余名毕业生接受了毛主席、朱德和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刘英杰先生拿出放大镜仔细端详着照片,为我们一一指出出几位当年的同窗好友,先生的眼中流露出对往事的依依之情,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那段难忘的岁月。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自古便被视为钟灵毓秀、虎踞龙蟠之地,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孕育出无数的文人墨客、名流俊杰。1955年,身为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的刘英杰来到刚成立不久的教育行政学院学习。初来乍到,南人北居难免有些水土不服,但很快,种种不适便被忘我的学习激情所替代,刘英杰发现这里是个学习研究的好场所。那时的教育行政学院,即现在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位于北京的和平门外,原北京师范大学校址。校园很大,环境优雅,拥有着教育学科藏书十分丰富的图书馆。学院设有教学处、总务处和教育学教研室(后改成教育政策学教研室)、哲学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和党史教研室共四个教研室,分别讲授教育学、哲学、心理学和中共党史。授课教师除本校教员外,还聘请了多位国内外名家学者,如周宏志、张恩国、苏联专家安娜·斯塔西耶娃等。在这里,刘英杰不仅接触到当时最先进、最前沿的教育学知识体系,而且学者们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更是给他以极大的影响。他爱上了教育事业,爱上了做学问、搞研究。在这里,注定了他和教育事业一生的不解之缘。

当时学院的第一届学员有两三百人,这些学员大都是各省市教育系统抽调出的骨干。学员们来自大江南北,学习基础也是参差不齐。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长期从事革命工作的老同志,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同志为革命事业牺牲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因此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还有一部分同志是走出校园不久刚参加工作的知识分子,工作经验尚浅。而此时的刘英杰已在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的岗位上工作了数个年头,可以说是知行兼备,再加上他心中怀着的一股锲而不舍的学习劲头,很快便在同期学员中脱颖而出。一年之后,刘英杰被选到本校研究班深造。研究班的学员除了要学习日常课程之外,还要承担学院的一些科研项目。回忆这段经历时,先生对当时学院优良的教学作风和教师对学员们的关爱大加赞赏,他饱含深情的说:“学院的教师非常关心学员,和学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们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带领学员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实地研究,鼓励学员们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在教育行政学院学习工作的一段经历是我人生的一次转折,对我的一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院秉承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我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两年的学习结束后,刘英杰已经系统掌握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他热切盼望着能够投身教育事业的一线,以一名实干家的姿态将满腹的学识化作成就事业的动力。这时,组织做出了一个对他人生有着重要意义的决定:将成绩优异的刘英杰留校任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古人的话在刘英杰身上得到了切合的验证。1960年,学院由于历史原因停办了,刘英杰和十几位教师来到了教科所筹备处,筹建中央教科所。1961年,他又被教育部中学司派到人教社历史室负责七年制学校教材编写工作。不久,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开始了。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多少鲜活的生命遭到了近乎疯狂的摧残。从干校回来之后,刘英杰在教育部中学司工作了几年,后任教学处处长,负责编写教学计划。1982年底,他被调至中国教育报担任副总编。

先生的一生虽然坎坷波折,历经多次起落,然而他始终胸怀坦荡,极富正义感。在“反右”及“文革”时期,他坚持正确的立场,直言敢谏,毫不顾忌风险和别人的打击报复;他为了同事的安置,四处奔波,将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立身卓尔、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之后的刘英杰没有赋闲在家颐养天年,他筹划着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中国的教育理论也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教育界摆脱了原先对于苏联教育理论的效仿,开始将目光放眼于世界,不断吸收各国精华,以促进我国教育理论体系的多元发展和成熟。而此时,本土化的、原创性的中国教育理论的创建也日益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然而,当时关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沿革、历史事件等等本土资料十分稀缺,给研究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这激起了刘英杰试图编写一部著作,全面反映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决心。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跨越了1840年以来数百年的时间,并且之前的同类研究成果不多,因此资料的收集、考察,结构的编排,组织编撰人员等各项统筹工作千头万绪。不知这位老人为此倾注了多少心血,耗费了多少不眠之夜。历经十余年,先生年至耄耋,这部巨著终于完成,全书以中国教育发展的时间为序,分为1840-1949,1949-1990(上、下)三册,系统记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此书一经出版,就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成为教育研究的珍贵资料。由于这部书广受好评,刘英杰又编写了《中国教育大事典》第四册,1840年以前的部分。

在编写这套丛书的同时,有着长期基础教育经验的刘英杰发现中国的中小学中有着许多优秀代表,这些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培养了无数的精英人才,被称为“名校”。但是这些“名校”的成功经验仅仅留于言传,缺乏翔实的文字资料为其作进一步的传播推广。因此,他又着手编写了《中国名校丛书》,收录了北京四中、北师大附中、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天津南开中学、南京金陵中学、南师大附中、上海大同中学、江苏扬州中学、苏州实验小学、浙江春晖中学、湖南长沙一中、广东广雅中学、厦门集美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等14所国内久负盛名的学校,将学校的发展过程、办学经验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形成了丰满的体系。

谈到学院今年将迎来50周校庆,刘英粟先生对母校一往情深,他衷心祝愿母校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欢迎,$currentLoginUser.name

教职工号:$currentLoginUser.login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