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促内事 四两拨千斤——访原学院副院长季明明(徐丽丽)
2021年10月11日
外事促内事 四两拨千斤
——访原学院副院长季明明
徐丽丽
2005年7月7日,我们采访了来校长大厦开会的原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季明明。
1992至1996年间,季明明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和外事行政工作,但他与学院结缘却远在此之前。那是1983年,季明明当时还在中央组织部宣教干部局工作,因工作关系,了解到中央要调一位教育界有影响的学者,内蒙古大学的于北辰,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担任常务副院长。那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一次进入他的视野,也由此引起了他的好奇。这是怎样一个学校,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和传统,以至于中央要如此重视它的发展呢?到教育部工作后,跟学院的业务往来更加密切,这些问题也渐渐地在季明明心中有了答案。
这个学院的设立,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届党中央在建国之初作出的重要举措,学院成立后,培养了大批教育系统的业务骨干、领导骨干,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开局。文化大革命以后复办,学院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按照党中央的基本路线,推进了全国高等学校和教育系统领导班子的四化建设,保证了教育系统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开展,培养了一大批能在新形势下担当重任的领导骨干和后备干部,使他们能够很快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正确把握发展的方向。
正是这个学院,在办学过程中,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改革的主题,深入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树立改革的思想、创新的理念,利用培训的平台,广泛开展总结、交流改革中积累的经验,所以这个学院对推进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黄埔军校”。大批教育系统的行政领导干部、高校包括中小学校的校长,都把到学院学习当作他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领导骨干,很多人从这里走出去,被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成为处级、局级、甚至部级领导,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的上上下下都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员的身影,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
也是这个学院,通过培训干部,深入开展教育管理、教育实践的研究,利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团结了高等教育领域里的管理骨干、研究骨干,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还担当了对当时全国各大区国家教委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的业务指导的重任,成为各大区间紧密合作的纽带,推进了各个地区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促进了各个地区教育管理研究的深入。以学院为核心,以各大区的教育管理培训中心做为联系的纽带,有力地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学院还是教育管理领域对外合作的平台、窗口,多年以来与很多的国际组织,境外学校密切交往,通过这个平台,给广大学员介绍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又向外展现我国教育改革的成就。
时光荏苒,在学院担任副院长,已经是将近十年前的事情了,尽管如此,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季明明饱含深情地说,在学院的这段经历是他参加工作以来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整整四年的时间,他不仅开阔了思路,学到了知识,而且被大家艰苦奋斗建设学院的精神所感动着,鼓舞着,跟全体职工、领导干部、业务人员,包括后勤工作人员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虽然离开了,但依然是学院全体员工的合作伙伴,亲密战友。季明明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学院的发展,看到在教育部党组的高度重视下,在俞家庆常务副院长主持的领导班子的直接带领下,学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教育部指导下,主办有影响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对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在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对此,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季明明初到学院的时候,科研经费、业务经费非常紧缺,先进设备很少,打字室用的是四通打字机,还有很多普通的铅排打字机,几乎没有像样的计算机和电教设备,学院几乎从来没有独立组团出去考察,教师、业务骨干没有出国进修、学习考察的机会,年轻同志思想也很不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分管教学、科研和外事行政工作的季明明,具有开拓精神地提出“外事促内事,外事促科研,外事促队伍”,这一思路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
季明明认识到,作为国际大家庭的成员,国际组织有这方面的资金,如果教育系统不利用,别的系统就会利用,我们这个学院不利用,别的学校就会利用,而如果能够抓住这样的机遇,它所产生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国外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毕竟教育部部长在外面兼职的仅此一家,这本身就说明了学院地位特殊、重要,这是跟国际组织谈判的有利条件。学院作为一个培养大学校长、政府官员的学校,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国际组织跟一个普通大学合作跟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相比,所产生的效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季明明担任副院长期间,先后争取到UNDP的高教研究项目99万美元,加拿大CIDA项目50万加元,亚洲开发银行教育行政研究课题50万美元,世界银行的项目等等。利用这些项目的机会把整个学院的科研带动起来,进入到国际合作的层面;利用这些项目的机会,送了大批年轻教师到国外深造、学习、考察;利用这些项目引进了先进设备;利用这些项目,召开有关的国际会议,邀请有关的专家来学院讲学;利用这些项目提升了学院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一大批年轻骨干通过这样的机会开拓了眼界,提高了素质走上学院各级领导岗位,有的担当了重要的业务重任,不仅使学院有了很大的人才资源的储备,还向外向上级单位输送有关人才,有的在全国人大的领导身边担当重要的职务,有的在教育部重要的司局做领导,有的在国家银监会主管外事工作当领导等等,外事促内事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通过在学院的这段时间工作,季明明深刻感觉到,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争取国际组织支持,多方吸收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来发展事业,这是一个成功的发展思路。另外,他还感受到,学院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培训这个主业,同时又要改变培训中心这样一个固定模式,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优势,产生有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在某些领域能够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核心骨干。这也始终是教育基本建设的基本任务。而且,特别需要把握正确的业务指导思想,急政府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逐步把这里变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思想库,智囊团。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管理领域、教育行政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业务人员的优势和广泛的学员资源,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重要的业务成果,为教育部的重要决策提供服务,为引领学员改革提供服务。通过“外事促内事”,教育研究力量、业务人员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普通高校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深入实践,着重开展应用研究,在教育管理、教育行政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优势,为国家宏观政策制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离开学院后,在新的教学培训单位,季明明依然特别注意利用国际合作项目推业务建设和骨干队伍建设。比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个项目,由英国海外发展署赞助350万人民币,香港大学100万港币,福特基金3万美金,差不多五百万人民币的支持,进行义务教育法的修改。义务教育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覆盖了一两亿青少年,但由于已经实施了近二十年,有些规定已经不能够很好地保护青少年的权益,修改已是势在必行。这样一个项目对英方来说,投资几百万,不是很大,但其产出非常明显,因为这个项目完全面向大局,服务于大局,它最后形成的法律能够使一两亿学生受益,所以这对外方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它们有极大的热情来合作。但完成这个项目,光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还是不行的,必须利用方方面面的力量,搭建更高的平台。参加项目的还有全国人大教育组和香港大学,顶尖的中外合作大学,利用这样一个整体组合,保证了项目的水平。利用项目的运作,一批年轻人,被推到了国际舞台的层面,大量到各地区调研,走访了十五六个国家,在义务教育国际会上跟国际组织,境外机构中义务教育领域的顶尖专家,作同层次对话,使这些年轻人能够跨越式发展。项目结束后,一批业务骨干就留下来了。利用改革开放的机遇来谋求发展,是以我为主的做法,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国际组织和境外机构往往还认为是我们给了它们机会,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谈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长远发展,季明明认为应该走长短结合的发展道路,无长不稳,无短不活。长是指学历班,短是指培训班。长班是在相关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反过来也为办好各类短班提供了重要的业务支撑。中央党校也是沿着这样的发展道路走下来的,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硕士点、博士点,取得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资格。国防大学也是以培训在职军人为主的学校,逐渐转化为长短结合,形成军事学、战略学这样一些学科门类,能够培养硕士、博士,成为军队里军事科学研究的最高平台,不光培养大批科技强国的骨干人才,而且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重要的军事思想战略起到了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法国国立行政学院,也是一个类似于培训中心的机构,也是按照为国家战略服务,为政府服务的思路,培养了很多总理、外交大使、部长大臣等等,被称为法国国家的黄埔军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模式,也是学院未来能够在教育全局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由之路。最后,季明明表示,他永远都不会忘记曾经在学院工作的日日夜夜,希望能够不断听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取得好成绩的喜讯,希望能够跟学院的员工继续保持密切的往来。
外事促内事,引进国际项目,使学院过半数的教师、业务骨干受益,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能力,在员工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培训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一成功做法在季院长离开学院之后,依然在学院的发展中得以延续,我们相信,如季院长所祝愿的那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