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办学的生命力所在——访教育行政学院第二期学员李太有(许淑红)
2021年10月11日
学院办学的生命力所在
——访教育行政学院第二期学员李太有(许淑红)
初夏时节,我们一行四人前往山城重庆,采访我院50年代老校友,教育行政学院第二期学员李太有先生。驱车来到重庆渝中区一处花园式住宅小区,在小区门口我们下车询问一位老先生,李太有先生的住所,不想这位老先生即李先生本人,原来老先生早已在此迎候我们。李太有先生清瘦高挑,面色红润,眼睛清亮,81岁的高龄有这样好的精气神,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在李太有先生家中,俞院长代表学院领导和教职工问候李太有先生及夫人,老夫妇俩非常激动和高兴,回忆起近50年前1956年9月至1957年9月在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生活时难忘而精彩的片段。
主席接见 倍受鼓舞
49年前,1957年的4月29日,正在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的李太有先生,和第二期全体学员一千多人,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时间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回忆当时,李太有先生激动与喜悦之情犹溢于言表。他拿出家中珍藏的当时接见时由学院工作人员拍摄的一张毛主席像片,特别指出这张像一直没有公开发表过。照片中的毛主席,向人群走过来,举手鼓掌,笑容满面,神态可亲。李太有先生向我们详细讲述了接见时的一些细节。当天天气很好,春意盎然。大家整齐排好队进入了中南海,经怀仁堂到达了专门用于接见的大草坪,不久,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从一个办公室外葡萄架下走了过来,这时全体学员热烈鼓掌、纵情欢呼。接见之后毛主席、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和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李太有先生动情地说:“中央领导接见我们第二期全体学员,是我们学习期间的一次高潮,对我们基层从事教育事业的干部是最大的鼓舞和鞭策。因此,我们立下雄心壮志,要献身教育事业。”他还特别回忆到“中南海怀仁堂的摆设非常简朴,主席等人的穿着也非常的朴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我们教育很深。”
系统学习 终身受益
回忆起在教育行政学院期间的学习,李太有先生非常感慨。那时李先生三十出头,风华正茂,身怀一颗年青火热的心。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确实需要重新学习,增长本领。当时被选调在北京学习一年,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任务。第二期全国教育干部培训班有一千多人,其中分中学校长班(李太有先生在其中)、教育行政干部班(中教科长班)、学科专业班(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教学安排有讲座、讨论和考察,有比较系统的课程的开设,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中国教育史、心理学等。讲课教师内外结合,充分发挥院内专家的专长,同时外请专家授课。如讲授党的教育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是董纯才,讲文学的是周扬,讲哲学的是艾思奇,讲中国教育史的是张安国,著名的苏联教育家安娜来院开设了教育专业课程。讲课人很多是大学问家,学的是当时最新的理论和知识。课程讲座有讲义和提纲。讲座分大课和小课,大课基本上外请专家讲授,小课是本院教师开设。小组讨论经常是在晚上进行。
到基层考察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李太有先生和另外一些同志到天津三中考察学习了3个月,当时实行学习组和党小组相结合的方式,带着考察题目到学校,回校后要总结。考察期间他们在一定范围参加学校领导的决策会,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校内外活动。李太有先生总结到,学院的办学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应该是学院办学的生命力所在。
李太有先生回忆说,学习期间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张,学员在生活上主要是自我管理,学校的管理主要是为学员提供服务。
学成归去 担当重任
李太有先生认为,经过一年的学习,个人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对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有了全面深刻的把握,方针、路线和政策观念大大增强。 二是系统地学习教育的先进理论和经验,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当时是学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学习他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这对回到基层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三是全面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地方很重视在北京学习进修过的同志,李太有先生在教育行政学院学习回去后不久,就被组织安排创办重庆市五十三中学。组建一所新的中学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五十三中的办学过程正是他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进行借鉴和实践的过程。在李太有先生任五十三中学校长后学校各项工作的成绩都相当不错。李老先生说,后来根据组织安排,他又先后调到渝中区宣传部、党校工作,一直从事文教工作。李太有先生反复强调,在教育行政学院的学习对他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业余生活 丰富多彩
说起在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期间的业余生活,李太有先生的神情更加的生动和欢快。老先生说,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当时大部分学员都是第一次到北京,北京名胜古迹多,节假日常常是由北京的学员陪同去参观名胜。晚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听评剧,看京戏,有幸观赏到新凤霞、梅兰芳等大师的演出。学院还安排不少课余体育活动,其中有排球比赛,有一次是与国家女子排球队友谊赛,结果是学院男队输给了国家女子排球队。李太有先生说,学习紧张之余的这些文体生活很好地调剂和促进了学员的学习。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一谈到教育行政学院,如在昨天,非常亲切。
老而不休 老有所为
1988年李太有先生离休。他非常欣慰和满足地谈到他离休以后的生活。他说:“我离休以后的生活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就是‘老而不休 老有所为’。这主要是指离休以后仍然为社会做贡献”。李老先生曾5年担任重庆社会大学副校长,积极地参加渝中区“老干部报告团”工作,不要名,不要利,非常投入地在社区为教育下一代服务。2000年,李太有先生被评为重庆市“全国先进工作者”。2004年,渝中区“老干部报告团”被重庆市委、市党史馆、市总工会评为先进集体。
对于老年生活,李太有先生非常积极乐观,他说,得老年病谁都难免,但关键是心态要好,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也要全面发展,退休后要不断学习。他很自豪地说:“我是上电脑,用‘伊妹儿’联系的老同志之一”。他还说,现在老同志特别喜欢听形势报告,听专题报告,结合这次参加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他作了题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争做时代先锋”的专题报告。
在采访中,李太有先生还热情地介绍了在美国工作的女儿、女婿的情况,拿出他们的照片给我们看。其实,正是他的女婿,美国哥仑比亚大学教育学教授曾满超搭桥牵线,才使我们找到了李太有先生。
说来凑巧。2003年我院组织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哥仑比亚大学曾满超教授看到我院的简介画册,在毛主席1957年4月接见在校学员的照片中,一下子就发现了他的老丈人。因为在李太有家中也珍藏着这幅照片。经曾满超教授介绍,我院才与李太有先生取得了联系。
祝愿母校 再创辉煌
在采访结束时,对着我们的摄像镜头,李太有先生满含深情地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是我的母校。我从事教育工作后,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调干学习,深得学院领导、老师、职工的厚爱。在行政学院的学习使我们得到了提升,坚定了我们一生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不息、工作不止的信念。时值校庆50周年,我衷心地祝愿我们的母校更加繁荣昌盛,希望在母校学习的同志更上台阶,展现辉煌!”。
告别李太有夫妇时,他们不顾年迈身体,下楼送行,将我们带到了小区内的一个露天小水池旁。青石板砌成的水池边花草茂盛,树木成荫,水池内一群大小不一颜色鲜艳的观赏金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怡然欢快地游来游去。经李太有先生介绍才知道,这些鱼是他喂养的,有70多条。每天清晨,他都带着鱼食给鱼儿们饱餐一顿,与他们交流。他似乎熟悉每一条鱼儿,在为我们介绍这些鱼的时候,他不无遗憾地说:“怎么没看到那条白鱼?”
带着李太有老夫妇对学院的美好祝愿,我们告别了他们。心中多了一份感动,多了一份对学院历史的回味和深情,多了一份对所有我们老校友的敬意和关心,更多了一份对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憧憬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