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利华奖之“中欧大学治理及学术创新国际研讨班”
2021年09月28日
“中欧大学治理及学术创新国际研讨班”(以下简称研讨班), 是依托我院执行的中欧LEAD2项目设计的国际混合研讨班。该班是国际合作与培训部与班主任团队合力打造的新型培训类型和班次。研讨班共有来自中欧12所项目院校的42位代表和非项目单位的27位中西部高校校级领导与中层管理者全程参加了学习。研讨班受到了中外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研讨班方案设计由于京天副院长直接指导、刘亚荣和井美莹共同领衔,伍肖、屈潇潇等参与。主要创新点如下:
一、在目标设计上,立意高远,紧扣中欧人文交流主题。研讨班的总目标是围绕中国和欧洲高校治理与学术创新的理念与实践,一是分享中国和欧洲高校的有关制度体系、政策措施和管理经验,以拓宽参训学员的国际视野;二是深化对当今高校管理与学术创新基本理念与发展趋势的认识,提升高校干部的领导能力;三是增进中欧高等教育领域共识,促进中欧人文交流。
二、在总体研讨设计上,突出“混合”特色、保障“交流深入充分、人人贡献有收获”。围绕总目标,研讨班在设计上的主要创新点如下:一是将研讨时间由两天的研讨会扩展为六天的培训班,实现学术研讨会与培训班的混合。二是招收中西部高校分管学术事务的校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与欧方专家、中方特邀专家,项目单位学者进行研讨,实现了研讨对象的多层次混合(欧洲、澳洲6个国家的14名外方专家、36名项目成员代表、27位中西部高校的大学校长及二级学院院长);三是在培训形式上,增加现场教学、结构化研讨环节,实现了专家讲座、平行讨论、现场教学以及结构化研讨多种形式的混合。四是线上线下的混合。依托项目的MOOC课程内容,提前指导并组织学员报到前进行网上课程的学习,培训期间专门开设一个单元,由欧方专家引导学员围绕MOOC课程内容进行研讨。
三、在组织实施团队设计上,以学员需求为中心,创建“四位一体”协作机制。 由于研讨对象多层次混合,研讨活动在京津两地进行,加上研讨班是依托中欧LEAD项目设计的新型班次,涉及的头绪多、合作单位多,为研讨班的组织实施设施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达到预期研讨效果,围绕研讨任务以及以学员的需求为中心,构建了项目管理团队、教学团队(班主任团队)、后勤保障团队以及现场教学团队等四支专业团队,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通力合作(如下图所示)。
图1 四支专业团队协作图
执行团队由井美莹牵头,国际合作与培训部项目团队参与,统筹协调校内校外四支队伍,高校完成了各项工作,主要特色及成效如下:
一、现场教学层次分明、展示宣传有效。根据项目前期设计,安排了四场层次分明的现场教学。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重点围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治理特色;天津大学聚焦于如何培育一流学科的二级学院治理、中国人民大学聚焦院校治理如何促进学术创新、北京大学则聚焦院系学术领导的培养及困境。六天四个单元的现场教学,有7位院校级领导和专家参与了教学和分享,高水平高密度地向欧方人员展示了中国不同类型高校治理的有效实践,对中方参训学员也带来有益启示。
二、教学团队高效专业,彰显学院风采。由于此次研讨班人员组成复杂,时间短、内容多,给教学团队的备课及实施带来很多挑战。但以教学团队专业高效地设计并组织了研讨活动,展示了学院教师的风采。
为了要设计适合双方能够对标的话题及流程,并且要使讨论结果得以“看见”,教学团队每天全程跟踪教学环节,对专家报告和现场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根据需要,及时转换研讨方向,加班加点调整研讨方案,取得了惊喜的效果,不仅扣题组织学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和研讨,而且就中欧大学治理比较,尤其是中国特色展开了热烈讨论, 既探讨了双方对院校治理、领导力等学理概念内涵的一致性,又厘清了中欧双方的差异性,总结了“立足本土”的治理的理论依据。欧方专家在讨论后,对教学团队的能力及水平赞不绝口,热情邀请有关教师加入其研究团队。
三、服务专业细致,助力研讨成功。由于此次研讨班的“混合”的特点,为组织实施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执行团队通过专业的管理和细致的服务,有效保障了整个培训的有序推进。
一是克服语言障碍带来的挑战,将所有培训资料、包括餐厅菜单、交通指南等都翻译成中英文对照。
二是有效完成了密集的现场教学带来多种挑战。六天四场现场教学点,都是第一次合作,因为是涉外活动,在外事申报程序、校方领导接待方式、二级学院教学安排内容设计、同声翻译设备安置等多方面,都需要前期持续沟通和协调。同时由于短时间要在京津两地往返,需要细致规划每个行程。为此,执行团队分成三组,分头负责联系协调和落实各项工作,提前到教学现场踩点,精准设计每个行程,有序高效的组织受到了学员们一致好评。
四、创新宣传方式、扩大项目影响。执行团队安排专人,通过制作H5,及时转发研讨动态并宣传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项目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五、总体效果佳、各方都有获得感。学员评价研讨班为“高站位、高水准、高密度的国际化多边交流与合作平台。”国际同行认为研讨“交流坦诚深入、信息丰富、组织特色鲜明。” 教学团队认为是一次“完美和惊艳”的深度交流、国际学术性培训班的新体验;项目管理团队整体得到了锻炼,单兵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