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智库 > 科研智库详情页

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第八十四期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7日
 
目  录
 
  • 科研与合作交流处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要点
  • 新加坡教育部人事司代表团访问我院
  • 北京市教育科学年度立项课题揭晓我院两项课题获得审批
  • 《中国教育科学30年》出版 我院两篇论文收入其中
  • 《职教法》修订调研课题子课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项目《初中生(12-14岁)职业意识与技能发展需求调研》课题结题
  • 成果要报(三十六)
    ◆ 《耕耘在教育哲学的田野上——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研究足迹》(《教育研究》2010.6)
    ◆ 《“中庸”者:吾师》(《中国教师》2010.14)
    ◆ 《专业设置:一种官方知识的控制》(《中国高教研究》2010.7)
    ◆ 《基于教师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要素分析与模型构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 《传播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策略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8)
    ◆ 《关于家校互动的实证研究与现实思考——以北京市四区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8)

科研与合作交流处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要点
 
       一、上半年工作小结
      (一)课题申报、立项、开题、结题工作顺利开展,成效明显
      1、学院课题立项、开题顺利开展。3月,组织完成了2010-2011年度学院科研课题评审立项工作,参与申报的重点课题10项,获准立项5项;一般课题13项,获准立项9项;青年专项课题12项,获准立项6项。组织完成了重点课题集开题报告会;发布了一般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开题通知并提出相关要求。目前,多数课题已按要求完成开题并提交了开题报告。
      2、院外课题申报立项取得突破性成果。我院组织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2010年度课题,有3项课题成功获得立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1项、国家一般课题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组织申报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有2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重点课题一项,青年专项课题一项。还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工作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申报工作。
      3、课题年检与结题工作取得进展。完成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健全和完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研究》2010年度检查工作。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于4月获准结题。
      (二)各类学术活动有序展开
      1、学术讲坛。成功组织了第九期学术讲坛,主题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与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基于《规划纲要》的理解与研究”。 讲坛邀请了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部制定过程的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作主旨演讲。
      2、接收访问学者。上半年,组织接待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孙剑坪来学院访学4个月。期间,分别组织欢迎座谈会及访学成果报告会等学术活动。
      3、学术文库建设。启动了上半年学术文库出版基金申请工作,受理了四位教师的出版申请。
      4、学术会议。我院教师应邀参加第三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出席“第二届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交流了学术论文,撰写了研讨会学术综述。
      5、与北大教育博士合作培养。参与了招生、面试及录取工作。年初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开设了2009级Ed. D.寒假课程。我院三位教授负责《高等学校管理专题》课程的授课。
      6、学术论文发表。上半年,在《科研动态》介绍学院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30余篇。
      (三)研究会秘书处工作积极推进
      1、3月份,积极参与中国高教学会第七届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颁奖暨2010年工作会议及相关活动,并在我院《科研动态》上刊发逐一介绍各获奖成果。
      2、年会筹备及换届工作。与有关理事单位及理事积极沟通,讨论确定高教管理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主题及其它相关事宜。
      3、成果开发。积极联系落实2009年学术年会的成果开发及出版工作。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有效开展
      1、圆满完成上半年海外培训任务。
      我院承办的教育部“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5月赴美国密西根大学高级研讨班圆满结束,有效完成了计划拟定、对外联系及出访手续的办理等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参团各高校领导及美方合作单位密西根大学一致好评;按计划进入下半年10月两期班的准备,其中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师学院团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原计划赴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培训团,因上级单位要求,国别调整为美国,现正在全力以赴联系美方合作单位,争取按计划时间完成本期任务。
      完成高教司“中西部地方高校领导国内外培训项目”2010-2011年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意向书的签署。
      2、短期出国考察团、工作团及赴台交流取得积极成效。
      (1)2-3月学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教育干部培训考察团圆满完成出访考察任务,团组向三国教育部门介绍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绩,与三国政府教育部门和大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与交流,宣传了我院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扩大了我院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团组回国后不久,马来亚大学校长、新加坡教育部人事司领导即来信表示与我院商谈未来合作的具体项目,对方计划派管理骨干、学校领导者来我院参加学习和交流。
      (2)3月,“中西部地方高校领导赴美研修项目”赴马里兰大学前期工作团顺利完成工作访问,实地考察了马里兰大学培训及接待能力,与马里兰大学领导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为两校合作意向书的签署奠定了基础。
      3、多种形式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活跃、富有成效。
      (1)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校际合作继续深入,今年暑期学院有关领导将赴悉尼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继续加强两校高层次的对话与交流,推进两校合作更广泛和深入。
      (2)6月由社科部承办、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合作举办的“德州公立文科教师来华研修班”顺利完成。
      (3)上半年学院接待了泰国教育代表团,马来亚大学校长,英国驻华使馆教育处官员及英国文化协会代表,明尼苏达大学中国中心负责人,太平洋大学校长团、日本立命馆大学代表、马里兰大学美华中心代表等代表团及人员来访,共计20多人次。会谈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理解,探讨了未来合作与交流的思想。
      (4)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高级官员为在我院学习的第36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作专题报告,介绍交流了英国大学管理体制和拨款机制,开阔了学员的国际视野。
      (5)圆满完成了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所承担的相关工作,受到上级部门和学院领导的好评。
 
      二、下半年工作要点
      (一)科研组织管理
      1、课题管理。完成各开题课题经费申请及拨付工作。年底前,完成相关课题的中期检查和年度检查工作。
      2、组织学术讲坛。结合各类立项课题研究和结题,不定期组织学术讲坛。
      3、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专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
      4、学术文库建设。完成2010年学术文库出版基金申请的审批工作,积极协助有关著作的出版。
      5、科研成果奖励。年底启动本年度学院专兼职教师的科研成果统计及奖励工作。
      (二)国内合作交流
      1、接收访问学者。安排好下半年2位访问学者在学院的访学活动
      2、与北大教育博士合作培养。继续积极协助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展的教育博士培养工作。
      (三)研究会秘书处工作
      1、年会筹备及换届工作。做好高教管理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的各项筹备工作,适时发出年会通知。按《章程》做好换届工作。组织编写年会资料,汇集年会论文。
      2、成果开发。年会后,启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的开发工作。
      3、加强学会内部的学术交流活动和信息交流工作。继续协办好《高校教育管理》,重点办好“经典名著研读”等特色专栏。
      4、经费保障。加大会费收缴力度,为研究会日常运行、会刊或协办刊物的赠阅、课题立项和研究的启动,提供经费支持。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1、海外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下半年两期班对外联系、协调和组团等工作。做好2011年“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两个团组计划,提前着手筹备。
      2、配合培训部做好“中西部高校领导干部国内外研修项目”有关工作。
      3、做好接待来访工作。根据初步计划和联系,新加坡教育部人事司、马来亚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育学院等带机构代表团将分别于8月、9月、11月来访,商谈合作,进行交流。
      4、做好明年各项工作计划。
 
新加坡教育部人事司代表团访问我院
 
      8月6日,新加坡教育部人事司吕正扬司长等一行五人访问我院。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郑树山,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张兰春和副院长李文长会见了来宾,并就双方开展合作交流等事项进行了会谈。学院培训部、远程培训部、科研与合作交流处、院办公室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和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谈。
      郑树山院长在欢迎致辞中指出,新加坡教育代表团来访,正值我国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教育干部培训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大背景,希望通过此次访问,使双方在教师培训、人员互访、工作交流等方面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促进中新两国的教育培训交流合作作出贡献。
      张兰春常务副院长在会谈中向来宾简要介绍了我院的历史沿革、各类培训概况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情况。他希望通过新教育部吕司长一行来访,增进相互间了解认识,推动并促成新方与学院有关合作培训项目的进一步细化、落实。
      培训部副主任李静波从培训规模、培训对象及主要班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质量管理、师资队伍等六个方面向来宾全面介绍了我院的培训概况。远程培训部主任郭垒向来宾详细介绍了我院独具特色的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概况。
      吕正扬司长表示,非常感谢学院在繁忙的培训任务中安排此次访问活动,通过对学院各项培训工作的全面了解,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希望与学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交流,并就我院有关培训班次学员结构、组织实施的具体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双方同意就培训项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和研修规模等进一步细化。
      会谈前,科研与合作交流处有关同志陪同来宾参观了我院各类培训设施和各项服务保障条件。来宾对我院全貌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我院良好的设施条件及校园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陪同吕正扬司长访问的有新加坡万慈学校校长蔡颖徽,新加坡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教育)翁文炳,新加坡教育部职业规划助理司长梁炜敏,职业规划经理林燕燕。
 
北京市教育科学年度立项课题揭晓
我院两项课题获得审批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日前揭晓,我院两项项课题获得审批。其中,于建福教授申报的《儒学经典价值与中小学经典教育可行性研究》被批准为重点课题;司洪昌副教授申报的《城乡之间的儿童:北京市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被批准为青年专项课题。
     《儒学经典价值与中小学经典教育可行性研究》课题在研究儒学经典价值的基础上,着力探讨将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学经典系统有效地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如何将儒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与学校文化结合起来;如何将儒学融入教材,与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与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根据合乎逻辑的次序讲授儒学经典;探讨儒学经典价值教育面临的师资难题,探讨如何获得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通过诵读,亲近、熟悉经典,理解、热爱经典,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及审美情趣,进而提高文明程度。
      《城乡之间的儿童:北京市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课题,从流动儿童处于城乡社会空间之间的一种身份特征出发,深入实地来进行参与式观察,观察流动儿童在社区中生活的微观日常场景,描述他们的生活的微观世界,还原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在观察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真实世界。
 
《中国教育科学30年》出版我院两篇论文收入其中
 
      《中国教育科学30年》日前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从《教育研究》等权威期刊中,选取汇集了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学界发表的 有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系列成果,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科学领域的深刻变化和长足发展。我院李文长教授撰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于建福教授撰写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改革开放30年素质教育重大政策主张与理论建树》收入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一文认为,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需要。研究这一理论,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科学本质、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实践意义、学科价值及其内在品质等问题,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当代教育科学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不断开放发展的体系。该文发表于《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改革开放30年素质教育重大政策主张与理论建树》一文指出,素质教育是吸收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精华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逐步明确提出来的。党和政府顺应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潮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长远需要,集中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大力倡导和推进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以其理论建树、政策措施及实践范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宝库。文章发表于《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职教法》修订调研课题子课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项目《初中生(12-14岁)职业意识与技能发展需求调研》课题结题
 
      2010年6月,我院承担《职教法》修订调研课题子课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项目《初中生(12-14岁)职业意识与技能发展需求调研》顺利结题。该项目是《职教法》修订调研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研究内容与手段既服务于总课题的目标,也满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有关要求。
《初中生(12-14岁)职业意识与技能发展需求调研》旨在了解有关年龄段学生职业意识与技能的发展需求,分析学校和社会的有关供给情况,发现普遍问题和典型经验,提出改进和支持性策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访谈等实地调研方法、文献法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调研对象涉及学生、家长、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和雇主。调研期间,课题组共发放4050份学生问卷和92份初中校长问卷,对56人进行了团体焦点访谈或个别访谈。研究发现,初中教育未能有效满足利益相关方(包括儿童、父母、学校老师和雇主)的教育期待。利益相关者认为儿童在中学期间应掌握职业与生活技能;成功实施职业与生活技能教育的中学应将学校作为职业与生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实用技能并反映地域或城乡差异,多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教学方法手段,实行开放灵活的作业与评价形式等。当前我国初中职业与生活技能教育的不足表现在:课程开设少、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作业形式需要调整、评价方式需要创新、教学资源与条件需要改善、教师职业素养需要提供。根据以上研究发现,课题组提出了政策与行动建议: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舆论引导;重视地区差异,实行分类指导;加大资源投入,落实保障措施;重视政策支持,加强制度保障;加强体系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建设,开发实践课堂;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监督指导。
      本课题研究成果约80万字,由总报告和分报告组成,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联合国儿基会的委托课题——初中生(12-14岁)职业意识与技能发展需求调研综合报告(附英文);第二部分为三类调查分析报告(学生问卷、校长问卷分析报告,质的研究分析报告);第三部分是三个问卷工具附录(附英文);第四部分为职教法修订调研部分成果(含6个附件)。
      课题组递交的研究报告获得项目委托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认可,顺利结题。本项目的结题标志着《职教法》修订调研课题取得阶段性研究结果,并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经验与借鉴。
 
(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成果要报(三十六)
 
耕耘在教育哲学的田野上
——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研究足迹
 
发表于《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作者:于建福(科研与合作交流处教授、博士)
 
      【摘 要】在中国当代教育哲学恢复重建的田野上,有一位耄耋之年仍默默耕耘的学者——黄济先生。改革开放之初,黄济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开教育哲学课程,完成新中国成立后首部《教育哲学初稿》,成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拓荒者;黄济先生以其文化自觉,“各美其美”,致力于挖掘中华文化教育智慧,完成《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守望者;“美人之美”,善于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成为西方教育哲学的淘金者;“美美与共”,熔古今中外教育哲学思想于一炉,完成《教育哲学通论》,成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哲学体系的担纲者。
 
“中庸”者:吾师
 
发表于《中国教师》2010第14期
作者:于建福(科研与合作交流处教授、博士)
 
      【摘 要】本文为我国当代教育学家黄济先生九十寿辰而作。作者就“习其道也,学其言语”而发表所感所思,透过与黄济先生相处的微妙话题,盛赞先生与人为善、居仁由义的中庸气象;力求恰到好处而无所偏倚的执中之道;“和而不流”的处事准则;“和而不同”的包容气度;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
 
专业设置:一种官方知识的控制
 
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7期
作者:樊平军(教育管理杂志社讲师)
 
      【摘 要】大学的专业设置制度,既是国家把它的影响施加于高等教育的过程,也是国家总体的知识控制制度体系的一部分,它限定了大学中所传授的合法性知识。国家通过对大学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来对进入大学的知识进行控制,形成一种官方知识的体系。这种官方知识的控制可分为实体性控制和程序性控制,前者是指对知识内容的直接控制,后者是指通过对一系列有关专业设置的程序性要求来间接达到对知识的控制。文章对这两种控制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剖析。
 
基于教师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要素分析与模型构建
 
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7期
作者:王敬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讲师)
 
      【摘 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存在有效性不足等诸多问题。霍夫兰“说服模型”揭示了说服效果生成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其中与教师有关的说服要素包括教师自身的可信性特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按照真假说服的判断标准,对“真说服”的产生发挥着不同作用。通过对说服要素致效结构的分析,在霍夫兰“说服”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教师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模型,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启示。
 
 
传播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策略研究
 
发表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作者:王敬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讲师)
 
      【摘 要】说服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借鉴霍夫兰“说服”模型及与说服相关的理论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服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说服策略:提升教师自身的可信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及有益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参与性互动性。
 
关于家校互动的实证研究与现实思考
——以北京市四区为例
 
发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年第8期
作者:樊平军(教育管理杂志社讲师)
 
      【摘 要】本文采用了爱伯斯坦关于家长参与6种类型的分类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北京市西城、东城、大兴、密云4个区县的5所公立小学的调查,考察了家庭与学校在亲职教育、辅导学习、家校沟通、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决策等方面的合作现状,具体分析各种类型合作的基本特征。
搜索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
搜 索
热搜词: 萧山 大学 校长 中央
高级检索 政策文件检索
搜索结果:
文件格式:
全部 所有格式 WORD PPT EXCEL PDF TXT ZIP
时间范围:
全部时间 一年内 一月内 一周内 自定义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 按日期倒序 按日期正序
搜索位置:
标题 正文 附件
关键词:
发文机构:
发文字号:
日期:
搜索位置:
全文 标题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排序 按发布日期倒序 按实施日期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