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高校中层干部专题研修班
聚焦“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开展专题研讨
9月23日下午,第17期高校中层干部专题研修班学员分两组举行研讨会,主题聚焦“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围绕主题,本次研讨学员结合三周在院的培训学习和本校的办学实际以及自身的本职工作,畅所欲言,交流问题,分享经验,理清思路,做到了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一、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专业与学科的关系
座谈会开始,学员们根据培训的内容,首先明确了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标志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两者虽然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科、专业建设相互协作,共同推动高等学校的教育发展。
大连海事大学邹玉堂国有资产和实验室管理处处长认为,“双一流”建设是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这是本次“双一流”建设和以往的重大区别。不同学校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不同,学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要充分辩证看待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区别。没有富强的国家一定办不出强大的高等教育。
中央民族大学朱小琳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认为,在这次的培训中,从国际政治局势,党性修养,国家军事、科技、国学等很多方面开阔了视野,同时对国家教育发展的思路有了更深的把握。对本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我得到如下启示:首先,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要根据国家整体教育战略密切跟进,适时调整。并且,要实事求是地对本单位现状做自我分析,加强动态调适,提高管理水平。第三。综合考虑专业与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同时与学校发展相结合,根据专业特点来开拓社会服务,做实做细。
二、分享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经验
学员们来自不同高校,从事不同的管理工作,纷纷结合本职工作介绍了本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互相交流提问,气氛轻松活跃。
湖南城市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刘长辉介绍他所在的学院有5个专业,共归属于4个学科,对学科建设发展不利。学校对学科做了进一步优化和凝练,化工学科是湖南省一流学科,学院现在积极申请省级创新团队、校企联合培养等举措,加强主要学科建设。学校地域优势不明显,不在省会城市,教师的引进比较困难,重大科研产出也偏少。学校将聚焦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培养学生,支持教师到企业任职,打造专业金课。
大连海事大学理学院院长陈宝玖介绍说,学校理学院物理系拥有物理学一级硕士点,有等离子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学、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共5个二级学科。拥有一个本科专业,应用物理专业。物理系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6人,讲师10人。学院定位,服务学校主流发展专业,兼顾本学院专业和学科发展。在本校学科优势:基础较好,主要成果产出效率较高。学科提升空间大,但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人、财、物支持。学科缺点:二级学科实力相差较大。其中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人员在10人以上,其他学科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均不足10人,目前正在大批招聘应届毕业博士和高级人才。多数学科研究方向分散,学科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凝炼。团队组织不强,需要学院和学校支持团队建设。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德钧老师介绍了青海大学学科的基本情况:青海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1年以来,清华大学等4所知名高校先后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0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2017年获批三江源一流学科建设,下设7个方向,涵盖生态学、农学、草学、林学、医学、经济学。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他所在的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下设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生态学。计划大类招生,但是因为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生态学授理学学士学位,生物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在实施大类招生方面有困难。高原生物学菁英班是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行动计划,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举办了高原生物学菁英班。实施3+1模式。连续招了7届。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燕莉说通过这三周的学习,对于学校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有如下想法:中国药科大学根据学校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药界英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立足新时代应该有更加丰富、更高标准的内涵解释:一是中国创新药物研究最大最强的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应该具有与学科排名相匹配的毕业生竞争力;三是成为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标杆学校;四是应该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治理和改革,成为国内外药学生向往求学的学校。作为中国药学教育的“国”字头学校,历史责任就应当办中国最好的药学教育,所代表中国药学教育的水平也应当是世界同类型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先进水平。但学校比较的对象,找到的差距和参照的目标似乎还有些混乱,缺乏对国内外同类学科院校的比较研究和深度分析。学校应该承担更多与“国” 字头大学相配的大学责任和社会担当。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系副主任刘训臣认为,石家庄铁路职技术学院依托行业与区位优势,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建设一流专业群”为引领,立足河北,面向行业,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服务铁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形成了铁道运输及土建施工类强势专业群特色发展、轨道交通及机电信息类新生专业群优先发展、测绘技术与经管艺术类支撑专业群创新发展的专业发展格局,为轨道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探讨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未来的路径
不同的学校面临不同的问题。学员们在讨论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基础上,总结了各自学校和工作的困难,纷纷提出自己思考的路径。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孙晓静提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智慧黑板、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室等智能化教学条件,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活力,用智能化教学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推广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教学模式。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开展教学设计,建设优质课堂。根据新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专业课程标准,规范编写并严格执行教案,完善课程总体设计。推行“1+X”证书制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企业现场的工作过程为引导,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
青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童丽指出,从医学学科看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医学学生要求更高的专业课课时,但从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来看对医学类学生的培养中,专业课课时会因公共课的增加受影响。对于医师的培养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但目前的评价标准中更多侧重了学术研究,对临床考核有所弱化。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副主任孙玉梅认为,高职高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的比较好,人才培养中更接地气,更契合市场的需求。学校面向人工智能和科技发展深化学生培养内容,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同时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选拔培养出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的学生。师资采取“双师”型队伍建设,对于企业实践类课程、新生入学教育等由企业导师完成,每年进行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培训和讲座,持续更新教师和学生的行业前沿知识,要求教师做好公开课建设。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主任代建学指出,“五唯”顽疾仍然是目前学校建设发展人才科学评价的主要阻碍。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培养学生的目标需要根据学校建设目标,着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加强引导社会公众重视职业教育、客观认识职业教育。目前,国家出台了系列制度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上也出台了关于技术技能型人才职称评价的意见,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引导发展,职业院校会得到更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综上,本次研讨会围绕学科和专业建设,就专业招生、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既是对之前学习工作的思考和总结,又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举措和方略。
(撰稿: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宋玲、经济学院副院长 张春敏;审稿:班主任 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