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一流”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52期高校中青班第二次学员论坛成功举办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已经确定,如何切实抓好“双一流”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9月25日上午,第52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分为两个组举办“平行论坛”,其中一个组以“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主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共有五位学员作主旨发言,分别介绍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自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事制度改革、财务预算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二班学员、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张凌浩主持本组论坛。第52期高校中青班总班主任、各分班主任参加了论坛活动。
一班学员、复旦大学学校办公室主任周立志,以“创新引领,致胜未来”为题,介绍了复旦大学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学科建设总体情况,重点介绍了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定位、建设思路和主要任务。复旦大学立足原有基础和优势,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定位,不断完善学校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其中发展理念具体体现为“一个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两个坚持”(坚持中国特色,坚持复旦文化和特点)、“三个一流”(追求一流育人质量、一流学术成果、一流社会贡献)、“四项基础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一流文化建设)。学校实施“一流大学”建设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以国际一流师资为标杆,加快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一流育人质量”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一流学术成果”,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围绕“一流学术成果”和“一流文化研究成果”,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围绕“一流社会贡献”,推进服务国家战略;加强中外学术交流,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打造美好校园,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塑造一流大学文化等八个方面。同时,学校治理体系突出抓好“三条线”,即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条“中心线”、强化院系党的领导这条“中场线”、激活党支部工作创新这条“生命线”,并且做到“三线联动”,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架构、学术治理架构以及校院两级管理架构,从而保证党的领导在学校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班学员、吉林大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处处长顾旭东,以“吉林大学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介绍了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吉林大学作为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后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具有根植传统的红色基因特色、厚积薄发的学科综合优势、基础扎实的人才培养优势、底蕴深厚的基础研究优势、富有活力的大学制度优势。在学校和学科建设层面都制定了完善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突出“四个坚持”的发展理念,即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坚持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他从“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改革任务入手,重点介绍了吉林大学的一些具体思路和做法。
四班学员、华东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施国跃,以“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人事制度改革探究”为题,介绍了国家关于“双一流”的建设背景、总体方案以及对人事制度改革的需求。并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重点介绍了学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具体思路和举措,主要包括:“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坚持分类管理,突出质量,鼓励创新,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引进、聘用、晋升和考核体系,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事政策。”“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队伍规模调控机制,对全校各院系及机关中的专任教师、其他专技以及管理人员等进行编制核定,为下一步定岗和人事权全面下移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全球招聘、全球选拔,唯才是举,从国际范围内高标准招聘人才,尤其是选拔未来的具有潜力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青年高层次人才。”“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绩效分配机制,优化薪酬结构,建立看实绩、重贡献,同时也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激发教职工的内在发展动力。”
五班学员、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袁淳,以“又‘红’又‘专’奔一流:会计学科发展之体会”为题,聚焦到会计学科的发展,介绍了会计学的学科属性、发展现状,以及进一步加强会计学科发展的认识与体会。针对如何“奔一流”,他表示要认清差距,脚踏实地,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一流”就意味着要有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社会服务。在学术团队方面,国际化引进、合作与交流将是未来学术团队建设的主方向,要知难而进,在待遇、机制等方面拿出切实的办法;在人才培养方面,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重新思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在培养模式上,要建立“基础通识教育+核心专业课程+实习创新实践”的co-op体系;在培养方法上,要倡导“行动学习”理念和方法;在社会服务方面,要“积极参与会计准则制定”、“为社会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六班学员、华中科技大学财务处处长、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周泽兵,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为题,阐述了自己对于“双一流”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并着重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对于“双一流”建设的探索以及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具体思路和举措。华中科技大学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积极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学科体系、承担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在组织保障和管理结构、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同时,不断创新“双一流”建设的财务预算管理,按照“预算与规划衔接”的基本原则和“五个双”(双规划、双配套、双提前、双考核、双奖励)的工作思路,扎实做好财务预算管理,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保障。
论坛上,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通过本次论坛,学员对“双一流”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交流学习了各学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探索。本次学员论坛的成功举办,得益于班主任老师的悉心指导、全体班干部的认真努力、发言学员的精心准备以及全体学员的共同参与。
(供稿:第52期高校中青班学员、北京科技大学宣传部部长于成文;审稿:分班主任 许杰)